已售出
被遺忘的『梁祝』」
古殿殿主
林克昌 Kek-Tjiang Lim (1928-2017)
NIPPON COLUMBIA JAPAN/ NCC-8032-AX
林克昌小提琴獨奏並指揮香港交響樂團
梁山伯與祝英台小提琴協奏曲
1972


在西洋古典音樂的世界中,由中國人寫的小提琴協奏曲,最為人熟知並在音樂廳演奏不斷,唱片也發行不斷的就屬陳崗與何占豪兩人共同創作的「梁山伯與祝英台小提琴協奏曲」最為有名!從1950年代當年還是學生的俞麗拿在上海首演之後,基本上這首曲子還只是在中國境內,因為政治局勢而流行,而中國人以中國曲調譜寫的西洋小提琴協奏曲,讓他從音樂會演奏,進而由中國唱片灌錄唱片發行當時的全中國,不過由於中國的政局,一直未能跨出國境。
「梁祝」開始風行全世界,是以1968年從大陸偷渡到香港,之後擔任香港交響樂團(香港愛樂前身,當時仍是業餘樂團),並將業餘的香港交響樂團轉成職業化的香港愛樂的林克昌為重要關係人。林克昌是印尼華僑,他當是以「中國血緣」身份,於1950年代參與歐洲許多小提琴大賽,轟動歐洲樂壇。林克昌1951年在法國拜入提琴宗師安耐斯可門下,成為其最晚年的學生,又獲得法國提琴大師提博提攜願意納入門下,但沒多久提博便因空難遽逝,徒留遺憾。林克昌演奏生涯最輝煌的時期是在1955年,參加比利時伊莉莎白女王大賽,他當年雖沒能進入最後決賽(許多評審都非常意外,覺得林是因為具亞洲血統身分又是印尼籍而被刻意作掉的),但卻在大賽中獲得謝霖、大歐(DAVID OISTRAKH)的青睞,大歐更邀請他前往蘇聯入門下習琴,但林克昌迫於現實中未能前往。1959年林克昌決定接受「新中國政府」邀請,舉家前往中國貢獻所長。依照其小提琴演奏的技術水準與國際大師的學派的支持和大賽的經歷,從1959-1968因為文革逃離中國的期間,他應是中國境內小提琴演奏藝術最高的代表人物。也因為其身分特殊,在中國的期間他與許多中國作曲家關係密切,加上並沒有什麼政治眼光與意圖,所以當他偷渡香港之後,甚至完全不忌諱地,公開地將他在中國時期接觸過作曲家,許多他認為寫得很好的作品拿出來作為公開演奏曲目,如:丁善德的「長征」、陳崗與何占豪的「梁山伯與祝英台小提琴協奏曲」,都是由他首次在中國以外的地區開始演奏。這在當時還是英國殖民地的香港是一件非常容易引起爭議的事情。
而「梁祝」在香港開始引起人們關注,大概可以從1979年一張由林克昌指揮日本名古屋愛樂,由日籍小提琴家西崎崇子獨奏的唱片說起。這張唱片由香港「HK」唱片公司發行,而這位日籍小提琴家正是這間唱片公司外國老闆的日籍太太,這張唱片在這位極有手腕的猶太裔老闆海曼的推動下,成為「有史以來」發行量最大,最為人熟知一張「梁祝」唱片。不過從林克昌回憶錄的記載來看,西崎崇子之所以會對「梁祝」這首曲子感興趣,主動向老公提出要錄這首曲子,正是因為他在海曼的推薦下聽到一張在香港發行,由林克昌獨奏並指揮香港交響的唱片!(1974年之前香港愛樂是業餘樂團名為香港交響,1974年正式職業化並改名為:香港愛樂)這張唱片是在1970年時,由香港「樂城唱片」錄製,並在1971年極少量發行為一份「超級豪華」的精裝摺頁的黑膠唱片,編號為:MUSIC CITY SR0-22,這張唱片林克昌在回憶錄中,是一張簡直「慘不忍睹」的唱片,因為錄音師的技術與樂團的演奏都讓他那極度藝術家的性格無法忍受,但是這份錄音從1959年中國俞麗拿首演開始,到1980年在香港由西崎崇子錄製並大量向全世界發行的「梁祝」唱片發行史中,卻是一份幾乎被人遺忘的錄音!
這張唱片「樂城唱片」發行極少,從製作的高成本來看,應該只有數百套
以至於在許多對於「梁祝」有著極度熱情狂熱收藏「梁祝」版本的收藏級樂友,在網路上刊登細數歷來「梁祝」的錄音版本時,罕有人知道有這張唱片。(就我所知,台灣只有一位超級資深的古典愛樂者:我的前輩好友張治國大哥,他花了很大力氣,要找這張他高中時代,偶然在老前輩家中聽香港偷渡進來的「匪片」!當年這首曲子在台灣是被禁演的!當然也禁止發行任何版本!而我會知道並買到這稀有珍品,正是因為張大哥不吝惜的提示,引發了我的歷史挖掘欲,感謝張大哥。)
這張唱片雖然樂團素質不高,錄音不佳,但是卻仍有幾個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供我們認識:
第一、是由「當時」世界小提琴界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小提琴家所演奏的。
第二、這位在「當時」世界小提琴界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小提琴家,主張演奏梁祝的方式,成為後來所有「梁祝」的演奏標竿,就是以「小提琴」來演奏「二胡」的情感味道!(這點香港小提琴宗師人物鄭延益也有提到)。
林克昌在這張唱片的解說中,就是提到他在中國期間,花了很多時間研究二胡的演奏藝術,進而設法結合到小提琴演奏中。而西崎崇子在唱片中的演奏方式,據林克昌說,大部分都是來自於他的指導。另外若是首演者俞麗拿的演奏備受推崇的話,那當時仍是「學生輩」的她,在演奏上的可看性,絕對不會比當時身為他的「老師輩」的林克昌要轟動,畢竟林受過國際學派的洗禮,加上他的眼光獨具,詮釋絕對十分精彩。
這張唱片就算樂團不佳,但要聽的部分,正是林克昌的獨奏;而這張唱片正也是林克昌一生的演奏生涯中,唯一留下的「梁祝」演奏!他到底如何將「二胡」演奏結合到「小提琴」中,那真是十分引人注目的一件事。
在這張錄音中,林克昌手持的小提琴,是由香港知名的小提琴收藏家洗祖銘提供的,是一把1741年義大利瓜耐里,這是這份錄音的另一個非常值得一提的地方!

香港樂城唱片發行的版本,雖然錄音素質不高,製作水準也低下,但也是一份極為稀有的收藏品。但是更令人吃驚的是,當年1971年香港發行之後,1972年居然在日本由NIPPON COLUMBIA發行了一份由香港樂城唱片授權,經過當年日本最高錄音科技的處理(以PCM數位錄音前身MASTER SONIC技術重新處理),使這份錄音重新揭開模糊粗糙的面紗,成為一份錄音品質極為「發燒」,各路音頻都十分清晰通透的「發燒片」。

由於在林克昌正式出版的「回憶錄」中,根本沒有涉及到這張唱片的發行,回憶錄最後收錄的「林克昌錄音作品」表中,編輯者也沒有收錄這張唱片,所以我們可以初步推論可能連林克昌本人,甚至是回憶錄的整理者,都根本不知道日本有這份發行版。而且在日本發行的份豪華版,製作內頁也比照香港樂城的規格,再加上日文翻譯,由豪華摺頁精裝製作,發行數量絕對也應是幾百套而已。

你身邊有多少人聽過這個「梁祝」?絕對非常稀少!甚至一個都沒有。這份「梁祝」應可一堪稱是一份「被遺忘的『梁祝』」,卻反而是一份,最必須一聽的「梁祝」,背後的故事可以說明一切。

唱片音樂試聽:
林克昌(Kek-Tjiang Lim),1928-2017
「梁祝」開始風行全世界,是以1968年從大陸偷渡到香港,之後擔任香港交響樂團(香港愛樂前身,當時仍是業餘樂團),並將業餘的香港交響樂團轉成職業化的香港愛樂的林克昌為重要關係人。林克昌是印尼華僑,他當是以「中國血緣」身份,於1950年代參與歐洲許多小提琴大賽,轟動歐洲樂壇。林克昌1951年在法國拜入提琴宗師安耐斯可門下學習小提琴,成為其最晚年的學生,又獲得法國提琴大師提博提攜願意納入門下,但沒多久提博便因空難遽逝,徒留遺憾。林克昌演奏生涯最輝煌的時期是在1955年,參加比利時伊莉莎白女王大賽,他當年雖沒能進入最後決賽(許多評審都非常意外!覺得林是因為具亞洲血統身分又是印尼籍而被刻意作掉的),但卻在大賽中獲得謝霖、大歐(DAVID OISTRAKH)的青睞,大歐更邀請他前往蘇聯入門下習琴,但林克昌迫於現實中未能前往。1959年林克昌決定接受「新中國政府」邀請,舉家前往中國貢獻所長。依照其小提琴演奏的技術水準與國際大師的學派的支持和大賽的經歷,從1959-1968他在中國的期間,他應是中國境內小提琴演奏藝術最高的代表人物。也因為其身分特殊,在中國的期間他與許多中國作曲家關係密切,加上並沒有什麼政治眼光與意圖,所以當他在1968年偷渡到香港之後,甚至完全不忌諱地,公開地將他在中國時期接觸過作曲家,許多他認為寫得很好的作品拿出來作為公開演奏曲目,如:丁善德的「長征」、陳崗與何占豪的「梁山伯與祝英台小提琴協奏曲」,都是由他首次在中國以外的地區開始演奏。這在當時還是英國殖民地的香港是一件非常容易引起爭議的事情。
林克昌在1975年再度離開香港移居澳洲,1981年林克昌在法國留學時安奈斯可門下的日本同學豐田耕兒引薦下,赴日指揮由豐田耕兒擔任藝術總監的群馬交響樂團,再從澳洲移居回香港。1991年因為他的太太石聖芳被台灣雲門舞集的創辦人林懷民禮聘到台灣指導「雲門舞集」,與受聘為國立藝術學院(北藝大的前身)的舞蹈系老師,林克昌也得以來台灣定居。從1991年到2008年之間,林克昌基本是定居在台灣,他曾在2002年被長榮集團創辦人張榮發禮聘為長榮交響樂團的創團藝術總監與首席指揮,他在此職上工作了2年,於2004年退休。
這張罕見的珍貴「梁祝」黑膠,若要收藏可以購買,只有一套
這套唱片已售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