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聽懂德布西?

放下標籤,打開感官!

如何聽懂德布西?~~放下標籤,打開感官!


古殿
殿主主


想聽懂法國作曲家德布西那如夢似幻的音樂?或者看懂莫內、塞尚那些光影朦朧的畫作?秘訣可能在於:先忘掉「印象派」這個標籤!

有趣的是,德布西本人很討厭別人稱他的音樂是「印象派」,莫內、塞尚等畫家也不喜歡這個稱呼。這名字最初其實是學究藝術評論家用來諷刺與挖苦他們的,沒想到後來卻成了流行詞。同樣地也別太糾結於「法國音樂」或「某某學派」這類劃分,這些是後人為了方便理解歷史才貼的標籤,有時反而會阻礙我們直接感受作品本身。

那麼,德布西和這些藝術家到底在做什麼呢?

他們在做一場感官的革新實驗!

簡單說,他們想讓:

• 音樂裡能「看」到畫面(比如聽到一段旋律彷彿看到波光粼粼)。

• 繪畫中能「聽」到聲音(比如看著莫內的《睡蓮》彷彿聽到水波輕漾)。

• 聲音裡能「聞」到氣味(比如德布西的音樂讓你彷彿嗅到雨後花園的清香)。

• 畫面中能「感」受到溫度或顏色(比如看到畫中的陽光感覺溫暖,看到藍色感覺清涼)。

他們在探索人類各種感官如何奇妙地互相連接和轉化!

這聽起來很玄,但其實有跡可循。當時的藝術家們受到科學(物理、化學)啓發,思考一些有趣的問題:

• 為什麼我們看到紅色會覺得溫暖,看到藍色會覺得清涼?

• 聽到什麼樣的聲音,能讓人像看到藍色一樣感到涼意?

• 這些視覺、聽覺、嗅覺、觸覺之間,是怎麼產生聯繫,又怎麼在身體里引起具體生理反應?

文學上的靈感:波特萊爾的「通感」

這種感官互通的想法,其實在更早的詩人波特萊爾的著名詩集《惡之華》(1857年出版)裡就出現過。其中一首叫〈向晚的和諧〉的詩,完美描繪了黃昏時分感官交融的奇妙體驗:

「花兒像香爐般散發芬芳, 提琴聲輕顫如同憂傷的心, 聲音與香氣在暮色中旋轉... 天空像一座淒美的大祭壇。」


波特萊爾描述黃昏的氛圍是「迷惘、感傷」的,但也帶著「恬靜、肅穆」。這種多種感官同時被喚醒、互相呼應的狀態,深深吸引了德布西。


德布西如何用音樂實現「通感」?

德布西用獨特的音樂手法來呼應波特萊爾:

1 聲音的「流動」與「氣味」: 他用滑動的音符和微微顫抖的聲音(類似提琴的顫音),模仿詩中「聲音與香氣在暮色中旋轉」的感覺,試圖把空間的氛圍甚至氣味「轉化」成我們能聽到的聲波振動。

2 製造「氛圍」與「畫面」: 他用特殊的和弦(營造出一種漂浮、朦朧的效果),加上鋼琴上巧妙運用踏板製造餘音繚繞,讓人彷彿置身夏夜,感受到空氣裡瀰漫的花香和濕潤泥土的氣息。這些手法不是為了描繪具體故事,而是為了直接喚起你感官上的體驗——讓你先「感覺」到,而不是先「聯想」到什麼故事。


靈感來自日常生活觀察

德布西這些天才般的創作,並非憑空想象,源自於他非常熱愛生活和大自然:

• 他喜歡觀察風如何吹動樹葉,風吹在皮膚上的感覺。

• 他研究海浪拍岸的節奏。

• 他留意不同季節、不同時間點,泥土散發的味道和空氣中的濕度。 這些日常的細微觀察,都化成了他音樂中獨特的「感官語言」。

「聽見」比「理解」更重要

德布西的「標題音樂」(就是有名字的曲子),比如他1910年發表的《前奏曲集》第一冊中的第四首。特別的是,他在樂譜結尾後,才引用了波特萊爾那句詩:「飄散在暮色中的聲音與馨香」作為標題。這恰恰表明他的自信:這段音樂本身就已經能讓你先「聽」到、先「感受」到那種聲音與香氣交織的黃昏意境了,不需要先靠標題去「解釋」或「聯想」。


總結一下,聽懂德布西的秘訣:

1 忘掉標籤: 別被「印象派」框住。

2 打開感官: 放鬆身心,讓音樂直接觸動你的聽覺、視覺(想象畫面)、嗅覺(感受氣息)、觸覺(感受溫度、濕度)。

3 感受氛圍: 體會音樂營造的整體氛圍和情緒,是朦朧、清涼、溫暖、濕潤,還是光影流動?

4 聯想自然: 想想風、水、光、氣味這些自然元素在音樂中是如何被「轉化」的。


下次聽德布西的《月光》、《牧神的午後前奏曲》或《海》時,試著閉上眼睛,讓感官自由漫遊。你可能會「看」到月光下的水面,「聞」到海風的氣息,「感」受到空氣中的涼意——這才是真正走進德布西迷人世界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