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歷史在說話:聲音裡藏著什麼秘密?
古殿殿主
時間像一條永不停歇的河流,不論日子是好是壞,它都一直往前流。就像早晨的陽光一露臉,一整天的時光就開始溜走。不論你是忙得不可開交,還是悠閒地喝杯咖啡,時間流逝的本質都是一樣的。過去的每一刻——無論是昨天、一小時前,甚至一分鐘前——對我們來說,都已經成了「歷史」,是我們記憶中的碎片。更別提那些幾年、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前的往事了!
在人類記錄歷史的方式裡,「聲音」常常被忽略,不受重視。但聲音其實非常重要!它是人類生命的基礎。我們從出生就靠聲音辨認媽媽、表達需求,溝通情感。在愛迪生發明留聲機(1877年)之前,人類確實無法把當下的聲音「錄下來」反覆播放。但即使在那之前,一些感覺特別敏銳的人,早已發現聲音的力量。他們理解到,聲音承載的歷史與時間秘密,其實比文字和圖像更豐富、更直接。因此,那些能巧妙捕捉聲音質感、傳達聲音魅力的藝術或文字作品,往往特別打動人心。
聲音的本質是「振動」。這些振動傳進我們耳朵,影響我們的感知、行動、情緒,甚至塑造我們對空間和時間的感受。理解聲音的過去,就是理解人類生命經驗的過去。
這就是「古殿」十多年來努力的方向。
雖然關注聲音歷史的人不多,開拓這條路也不容易,但聲音的重要性,絕不會因為它「不流行」或「商業價值不高」而改變。因為聲音就是「生命當下存在」的證明,是歷史中活生生的人曾經存在的證據!
那麼,我們該怎麼從聲音裡聽歷史?關鍵在於兩個角度:
- 「歷史中的聲音」:把聲音當作歷史證據 想像一張1920年代的老唱片。當我們找出老唱機,小心翼翼地播放它,讓近百年前的歌聲或話語再次響起——這時我們聽到的,就是一份珍貴的「歷史文件」。我們會立刻想:這是誰唱的?什麼時候錄的?它反映了當時什麼社會背景?我們把聲音當作拼湊歷史真相的一塊拼圖。
- 「聲音中的歷史」:從聲音本身聽出生命故事 同樣那張老唱片,如果換個角度聽呢?我們先不去管它「證明」了什麼大歷史事件。我們專注在聲音本身:
說話或唱歌的人是誰?
他聲音的質感如何?
是沙啞、清亮,還是充滿力量? 錄音環境怎樣?
背景有什麼雜音?
現場氣氛如何? 當年的錄音技術有什麼限制?
這聲音是怎麼被保存下來的?
舉例來說:如果聽的是孫文先生演講的錄音。 不只聽他「國父」的身份和革命主張(歷史中的聲音),更要聽他作為「一個人」的聲音特質(例如:他講話的語調、口音、節奏、情感起伏)。從這些細節,我們彷彿能感受到他當下的情緒、體力狀態,甚至想像現場聽眾的反應(呼吸聲、掌聲?)。錄音技術的限制(比如雜音多),反而讓我們思考更多:當時真實的現場是什麼樣子?
這兩種聽法都很重要!
「歷史中的聲音」幫助我們了解大時代;「聲音中的歷史」則帶我們直接觸摸到過去「活生生的人」的生命痕跡,讓我們對歷史有更細膩、更人性的理解。
歸根結底,無論從哪個角度聽,聲音之所以珍貴,是因為它承載了「人的生命狀態」。
沒有了這個核心,聲音就失去了最重要的意義。下次當你聽到一段老錄音,不妨試試這兩種聽法,看看你能從中發現什麼樣的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