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炳川先生博士論文出版一周年~~台灣歷史、音樂、學術與轉型正義的反思與未來

活動分享

台灣本土首位民族音樂學博士


呂炳川先生博士論文出版一周年


~~台灣歷史、音樂、學術與轉型正義的反思與未來


2025/5/10(六),下午2點到4點


在昨日下午舉辦,現場除了殿主與作家李志銘外,還來了呂炳川先生當年採集錄音的助手:胡倉金先生與胡金山先生,還有幾位新認識的年輕朋友,他們都是未來的希望與研究生力軍:台大新聞研究所畢業,過去多年曾在花蓮光復鄉太巴塱部落定居駐點的翁嬿婷小姐、真理大學台灣文學與音樂雙組修的蘇佩琦同學、台灣大學歷史系研究所攻讀的楊景堯先生跟他的同學,楊先生非常不容易,他應該是台灣大學歷史系研究所中第一位以台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文化為題的研究生,他雖不是原住民,為了研究這個課題,他也學習原住民族的語言,與投入參與原住民族的工作,有多方面的學術、語言與實務上的經驗,殿主也非常期待他的研究成果在日後能早日完成。還有一位遠從大陸線上報名,無法來參加,但希望日後可以從現場實況錄影中一起參加的大陸研究民族音樂的學者楊豐盛先生,楊先生目前在河南大學中國史博士後流動站,也是蘇州工學院的音樂系講師,自從去年呂炳川先生的博士論文正式出版後,他就委託出版方南天書局代購了一套,此後他也被呂炳川先生的研究與精神所感動,展開了研究呂炳川先生與其相關學術發展的課題,楊先生最近也完成了中國大陸第一篇的關於呂炳川先生的研究論文,已投大陸的音樂學術期刊,期能通過審查發表。殿主這邊也特別跟台灣在地的研究者說明介紹,希望有更多年輕朋友與學者教授,一起來研究呂炳川先生的學術貢獻。

呂炳川先生撰寫的「台灣原住民的音樂」的東京大學博士論文,從1972年年底完稿提出博士論文答辯審查,到1973年年初正式拿到東京大學校方的博士證書,至今已經超過53年,53年後2024年終於在他的故鄉台灣正式翻譯成中文出版。呂炳川先生在1986年去世至今也已經接近40年了,他長年被台灣這塊土地的人們所遺忘,但歷史是生命狀態,只要曾活過,那就永遠不會「被消失」,之後將會有更多人會認識到他當年傾家蕩產,只為了為後來的人們留下這些即將瀕臨消失的歷史聲音的精神。

「古殿」秉持呂炳川先生所留下的精神,將會持續致力於推廣與發揚的工作,舉辦推廣活動,監督台灣學術界的問題,希望更多人能正視長久以來學界與公部門在文化與學術體制中的陋習,這些種種情況,不僅是對於呂炳川先生當年的努力是一個反諷,也是對新一代願意努力付出的年輕朋友非常的不友善。